什么是1P理论
1P理论是利用网状经济形成的外部效果,在企业价值链环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引入第三方利益攸关者分摊成本,把企业之间竞争博弈的赢利模式转化为合作共赢的赢利模式的理论。1P理论的本质,就是通过引入第三方,可以使产品价格低于平均成本还能赢利,从而创造自动营销,同时他把烦琐的营销理论归结为价格的竞争,两点的提出是对传统营销理论在网络经济时代的深化,营销的创新就是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市场的需要.
1P理论这个命名是源于现代营销理论中的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利润=1P- 3P。这里的1P是价格(Price),它是企业的收益同时是顾客的成本;3P是产品(product),渠道(place)和促销 (promotion),它们是生产者的成本同时是顾客的价值。营销就是营销3P,收益1P,赚取1P和3P之差。1P理论说到底就是价格理论,1P营销理论本质上又可以叫第三方营销理论。
1P理论的概念
“边际非稀缺产品”:一个产品一旦用一个起始固定成本生产出来后,就可以无穷复制而不需追加任何成本,即边际成本趋于零。诸如软件、互联网服务等,均有边际成本接近或等于零的特征。实际上,所有的产品与服务,都可以将之划分为边际成本不为零和边际成本为零两个部分,即可将它看成由边际稀缺与边际非稀缺两类资源组成。比如一辆奔驰车所包括的边际稀缺部分有:钢铁、橡胶、制造所耗费的空间、时间等;边际非稀缺部分则包括品牌、设计、技术、工艺流程等。一个趋势是,在产品中,边际非稀缺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整个经济中,边际非稀缺部分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网状经济”:没有产业边界的经济。网状经济的本质是网,网网相关,网网相连,所有经济活动都具有某种外部效果,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是不同程度的利益攸关者,从而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共赢提供了战略空间。在现实世界中,许多产品除了自身的功能特征外,还承载着信息、网络、知识和文化等特征,许多产业已经没有明显的,甚至干脆没有了边界。企业产品的目标顾客市场不再是单一的,产品与目标顾客之间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网状的关系。没有产业边界的企业,同行竞争直接目标顾客,跨行竞争间接目标顾客,企业通过与间接目标顾客和行外企业的合作创造新价值,用新价值降低直接目标顾客的价格和抵消企业自身的成本。
1P理论的关键就是回答两个问题:如何发现“第三方利益攸关企业”,如何为“第三方利益攸关企业”创造价值。1P理论可以归结为:企业在为自己选定目标顾客的时候,尽量使其同时成为某些利益攸关企业的目标顾客;在为自己制订产品、促销和渠道战略的时候,尽量使其同时成为某些利益攸关企业或顾客的产品、渠道和促销战略;在为自己的目标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尽量为第三方利益攸关企业或顾客创造价值等等。王建国解释说,“1P理论,就是利用网状经济的外部效果寻找第三方付费,降低目标顾客的成本,以达到自动营销和企业盈利的目的。它的本质是以合作盈利替代了红海血拼。”
将普通产品变成一个具有营销功能的营销产品,一般需要通过如下四个步骤:
1、产品特性分析。就是对主体产品的产品功能和产品现有的细分市场(Segmenting)、目标市场(Targeting)和产品定位(Positioning))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产品可开发的新功能。
2、客体信息选择。也就是选择可以承载在主体产品上的信息,进一步说就是找到愿意为在主体产品上刊登信息的客体产品。
3、市场定位分析。主体产品变成了营销产品后,其产品功能和产品的定位等都会与原有产品产生差异。因此需要对营销产品进行新的市场定位分析。
4、产品定价策略。客体产品要在主体产品上刊登产品信息,必然要对主体产品的提供商付费,从而使主体产品的价格体系发生变化。但是否减低主体产品价格,及减低到什么程度还要根据产品的战略目标和产品的定价策略进行分析。
最后,即使是在通过上述所有步骤,都无法将产品营销化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捆绑其他可被营销化的产品而使原有产品营销化。
实现1P战略的核心是有效地寻找到第三方,为产品分摊成本,而这么难的事情,只需采取如下五大手段:
1、发掘产品的潜在功能:包括产品隐性功能显性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卖点创新。
2、发现产品和顾客的战略利益:包括顾客对第三方企业的战略利益、顾客对企业自身的战略利益、一部分顾客对另一部分顾客的战略利益、产品的战略利益等。
3、利用企业生产或服务流程的范围经济性:包括采购流程的范围经济、生产流程的范围经济、渠道的范围经济、促销的范围经济、销售的范围经济等。
4、利用企业本身在社会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整合资源: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平台式整合等。
5、创造边际非稀缺产品:不是靠寻找特定第三方,而是依靠企业自己的能力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