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介绍过不少关于Mindmap(思维脑图)的东西(Personal Brain、FreeMind、CmapTools)。思维脑图在原理上是很简单的:你的头脑中有很多概念,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你从一个概念出发,总能够走到不同的概念上去。于是,他们就形成了树状、或者是网状的结构。思维脑图就是把你脑子里面这种概念和概念的联系具象化了。这个原理本身很好懂,易于让人接受。用作展示的时候,确实也很漂亮,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有一位读者Neo就曾留言说,“In my company (one of the biggest ones in the world), Mindmap has been set up on the training agenda. It is becoming a standard business communication tool in the modern world.”(在我的公司里(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思维脑图已经列入了培训日程,它业已成为当代标准商业交流工具之一。)
但是,这个东西真的这么美吗?我的机器上现在还有PB和FM,但是实际上用的很少。现实生活中,我也很少用,因为除非纸足够的大,否则你很难掌握整个图的大小,修改起来也不甚方便。最近lifehack上有一篇文章(Five Productivity Ideas I’m Not Buying (Yet?)),提到了对最流行的几个“提高生产力”的工具的质疑,其中之一就是Mindmap。节译如下:
思维脑图。我多么的想去相信这个概念啊!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总是在寻找一种简化和加强信息组织和使用的方式,能够帮助我寻找分散而又相似的理念之间的联系。最令人失望的是,当我坐下来读Tony Buzan的书的时候,我发现没有任何收获——这只是一种能够画出漂亮的图片的方法,但它却没有提供任何真正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我只是无法看出用一把各种颜色的铅笔、花上一个小时画一些图画和箭头,就能够比坐下来花上十分钟,给自己写一个列表来的更好?Buzan用“头脑就是这样工作的”来支持他的这个理念,但是,如果不是呢?
这一段话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不是呢?”。我回忆起曾介绍过的《人工智能的未来》,Jeff Hawkins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头脑如何工作的模型——记忆预测模型——我认为这个模型的解释是成功的。简言之,头脑记忆带有时空线索的恒定化的各种层次的模式,然后用这些模式来预测未来,这就是智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忆是“带有时空线索的”。
而Mindmap呢?相比起来,他所依赖的是一个简化的工作模型。以抽象化的概念为核心,如Buzan强调的,不要用phrase(短语),最好用word(词语)作为关键词,他这种核心理念抹去了大脑思索跳动化的因素,虽然颜色和线条的应用看起来美丽无比。但用一个简化了的模型来做一件复杂的事情,未免力不从心。
总之,Mindmap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交互工具,因为它简洁、漂亮,放在ppt里面,总比面屏幕都是list要来的好得多。但是,要把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辅助思考的工具,他先天性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转载请注明:夜阑小雨 » 思维脑图:那是一个正确的东西吗?